有一些茶種製作過程在初步完成後,需要人工將茶梗、雜質挑選出來
(尤其是像鹿谷鄉農會、竹山鎮農會參加比賽的作品)
還記得遇過幾個茶葉大收的產季,負責撿茶枝的人工不夠,媽媽就會擺放好桌子、黑布,將這些需要處理的茶葉倒在一起。當時為了激勵家裡三個小孩一起幫忙,還推出零用錢獎勵方案,比賽看誰撿的多,而且撿出來的稱斤論兩的給錢,勞動越多賺得越多。
揀選掉的茶梗也可以用來泡茶,雖味道略帶苦澀,秉持著不浪費、惜物愛物的美德,也是古時人們家家戶戶泡來止渴的常備茶飲。
還記得大哥率先搶佔光線最好的位置,勢在必得要奪下獎金購買新的電動玩具,然而這個撿茶梗的活必須有耐心加細心,不到5分鐘鐘鄰居小孩來邀約田野灌蟋蟀,大哥便隨之跑走了;而二哥跟我堅持了好久,最後稱出來的茶梗重1兩(1台兩約37.5克),換算獎金只有新臺幣10元(約人民幣3元),二哥大呼不值,聲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也離席了。
而我當時大約6歲,倒也不懂30元是多是少,可以買幾顆糖果,一心就想跟媽媽待在一起,偶爾抬起頭看著也一樣專心撿茶枝的媽媽,覺得很安心。
媽媽總會說,我們家妹妹最乖了,茶葉梗撿得乾淨又好。也許是為了邀功,也好像是為了顯示自己堪擔大任,我非常努力地撿茶梗,常常是爸爸回家了喊一起吃飯才依依不捨的離開茶桌。
最後到底攢了多少零用錢真的記不清了,
但獲得與媽媽一起相處的寧靜時光,無價。